时间:2025-08-12 06:20 作者:荒泽孤雁
特仑苏降价风波:终端价格冲突,蒙牛高端化何去何从?,蒙牛特仑苏好在哪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在中国乳业数十年发展中,特仑苏的崛起堪称现象级商业案例。
这个诞生于2005年的品牌,开创了中国乳业高端化先河,也成为了蒙牛的重要业绩支撑。
然而,伴随着消费市场寒意蔓延,特仑苏也“撑不住”了。
今年5月,特仑苏针对经典单品降低了经销商进货价;近期,其核心高端产品沙漠·有机奶宣布自118元/提下调至99元/提,降幅达16%;此外,线上线下多款产品也在进行大规模促销活动。
从定位高端,到“多方”降价,特仑苏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逻辑,也暴露出高端化战略的潜在风险。
时间回溯到2005年,彼时中国乳业深陷同质化竞争与价格战泥潭。
根据《中国乳制品业的效率与绩效研究》(2005年),2005年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为5.7067%;同年,蒙牛的销售利润率仅为4.23%。
行业陷入“以量换价”恶性循环,当时已跻身行业前三的蒙牛,仍是微利运营。
在此背景下,2005年8月,蒙牛推出差异化品牌特仑苏,想通过产品升级打破价格战困局,开辟高端增量市场。
产品层面,特仑苏以3.3克/100毫升的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行业平均2.9克)确立核心卖点;但真正奠定其高端地位的,是极具开创性的营销策略。
最典型的,是“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这一排他性广告语,成功构建了强大的品牌心理壁垒。
此外,在2009年特仑苏签约郎朗为代言人,并持续举办“特仑苏城市音乐会”,将品牌与艺术、高雅生活方式深度绑定。
价格层面,特仑苏也是明显高于普通纯牛奶。以常见的 250 毫升装为例,目前普通纯牛奶价格一般在2 - 3元左右,而特仑苏的价格大概在4 - 12元。
来源:特仑苏名仕会官网
从业绩看,根据公开数据,特仑苏2012年销售额50亿元,2016年突破110亿,2017年达120亿,2020年迫近200亿,到2021年一举突破300亿大关。
另据尼尔森2017年1月到5月份的数据,国内高端白奶品类特仑苏销售额市占率48.2%。
从特仑苏对蒙牛的业绩贡献看,虽然蒙牛未公开特仑苏具体的占比数据,但2021年蒙牛液态奶收入达765.14亿元,占蒙牛总收入的86.8%。而特仑苏在2021年销售额已突破300亿元大关,特仑苏对蒙牛液态奶业务贡献在四成左右。
总的来说,特仑苏的崛起踩准了两个关键趋势:上游供给侧的结构性升级—蒙牛引入国际良种奶牛和先进牧场管理;以及消费端对高蛋白、高品质牛奶的需求暗涌。
当然,特仑苏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业绩压力始于2022年。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特仑苏虽仍维持增长,但增速较2021年已显著放缓。至2024年,蒙牛核心业务液态奶收入730.66亿元,同比下滑10.97%。
随后,便是今年以来,特仑苏对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的轮番降价。
今年5月,根据公开信息,特仑苏对经典单品进行价格体系优化,降低经销商进货成本(据悉达5元+/箱);为提升经销商积极性。
近期,特仑苏再次主动调降沙漠·有机奶终端价格,自118元/提下调至99元/提,“刺激”经销商后,特仑苏开始“刺激”消费者。
轮番降价背后,特仑苏在线上线下的价格也是彻底“乱了”。
我们对比后发现,这款特仑苏沙漠有机纯牛奶4.0g蛋白(250ml×10包),目前在特仑苏天猫旗舰店售价已调至99元/提,但在永辉、红旗等线下商超,价格仍是118元/提,折算下来,单瓶价格达11.8元。
也就是说,同样的产品,官方已调整价格,而终端渠道或处于种种原因尚未能响应。
来源:特仑苏官方旗舰店、永辉超市
再看特仑苏旗下的其他产品,大多也在大力促销中。在线下卖场,以经典款特仑苏苗条装(200ml×12包)为例,线下商超活动价为36元。
线上也是同样如此,经典款特仑苏梦幻盖(250ml×16包)在特仑苏官方旗舰店售价69.9元,而在天猫超市,活动后价格为58.9元。
价格调整背后,逻辑多重且深刻。
首先,是行业周期底部,供需失衡压制高端溢价。
事实上,在2020年,乳制品原奶价格曾出现了短暂的暴涨,这导致行业加大产能,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2024年以来,牛奶原奶过剩的情况较2023年更为严重。按国家统计局,2024年乳制品产量增速高达30%,但消费量只增长3%。
与此同时,行业去库存引发价格战,常温奶出现“99元4箱”的极端促销,高端奶溢价能力被削弱。特仑苏虽定位高端,但渠道低价倾销扰乱其价格体系,迫使品牌主动降价以重掌定价权。
其次,是消费行为变迁,“质价比”逻辑重塑高端定义。
当下,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者支出趋于理性,消费观念发生根本转向,“质价比”成为新的消费决策核心。
麦肯锡2025《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报告显示,超60%消费者表示今年会更谨慎花钱,75%在购买前会反复比价。消费者愈发理性,更愿意为扎实、可感知的核心价值付费,而不是单纯为高价的“高端”标签买单。
总的来说,行业下行周期、消费观念转变、市场竞争激烈,让特仑苏高端饮品的定价逻辑面临重估,价格也不再是衡量品牌高端的唯一标准。
03 背后—蒙牛的负重透过特仑苏的另一边,其实更折射出了蒙牛的焦虑。
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蒙牛全年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降10.09%;五大业务板块营收出现了全面下滑;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骤降97.83%。
来源:企业财报
业绩大滑坡,蒙牛身上的“雷点”,主要在两方面。
其一,蒙牛是业务过于单一;其二由于业务过于单一,陷入了盲目投资的恶性循环。
先说其一,营收结构看,2024年蒙牛液态奶收入为730.66亿元,占总收入的82.4%,冰淇淋收入为51.754亿元,占总收入的5.8%;奶粉收入为33.201亿元,占总收入的3.7%;奶酪收入为43.57亿元,占总收入的4.9%。
一直以来,蒙牛都是以液态奶为主,对总营收贡献超过了80%。
这一点对比伊利,就高下立判了。
财报显示,2024年,伊利液态奶营收750.03亿元,占比64.78%;奶粉及奶制品营收296.75亿元,营收占比25.63%;冷饮产品87.21亿元,营收占比7.53%。
也就是说,蒙牛业务过于单一,多元化做的不及伊利;更重要的是,如今液态奶市场整体不好做了,对于蒙牛的业绩影响自然较大。
再说其二,也正是因为业绩单一,所以近年来蒙牛一直在寻求第二曲线,甚至直接花重金买买买,但这些投资多以失败告终,反而拖垮企业经营基本盘。
比如,2019年,蒙牛收购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全部股份,交易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同时,自2020年起,蒙牛逐步加大对妙可蓝多的投资,想快速切入奶酪市场。
此外,2022年,蒙牛子公司收购了冰淇淋企业AICE的股份,扩大其在冰淇淋行业的影响力。
这些收购涉及奶粉、奶酪、冰淇淋等领域,都是蒙牛想做起来的业务板块。
但这些投资项目,多数未能兑现预期。
比如收购贝拉米这笔,直接让蒙牛在2024年计提减值39.81亿元;除了贝拉米后,在奶粉行业,蒙牛早期对于雅士利的收购,最后的结局也并不完美;至于奶酪、冰激凌等业务,旗下品牌至今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兜兜转转,蒙牛的业绩还得靠液态奶做支撑;而液态奶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存量市场加上消费周期,说高端的故事也更加艰难。
所以特仑苏降价背后,急的更是蒙牛;因为我们常说的多元化与高端化,都深陷困境。
小结特仑苏的主动降价,是面对市场逆风的一次务实调整,也是对过往高端化路径的重新审视。
这不仅是单一明星产品的挑战,更是对蒙牛集团整体战略的挑战;在核心业务增长见顶、多元化布局成效不彰、且付出高昂试错成本的背景下,蒙牛如何找到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特仑苏的沉浮,实则是蒙牛转型阵痛的一个深刻缩影。
- END -
1、世运AI图鉴丨机器人“多面手”集结亮相!成都世运科技生态超燃上线
2、英国人帮我们打日本人?《东极岛》,真把我恶心坏了!,东极岛 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