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氛围太差,华人数学家张益唐谈回国原因:很多人都已经回来了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70岁的世界顶级数学家张益唐,今年回国了。这位学界大佬,在素数研究领域声名卓著。
他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间隙小于7000万的相邻素数对,在数学史上第一次实质性推进解决著名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并在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上取得重要进展。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先火起来的,是他的简历。
这段经历,还是张益唐自己写在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导的正式简历里的。
张益唐则笑笑,他确实对金钱名利看得不重,主打一个能“过得下去”就行。
据港媒《南华早报》20日报道,张益唐近日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坦言,在“紧张的中美关系国际政治背景下”,自己这几年一直在考虑回国发展。
“尤其最近这一两年……我们很多在美国的华人学者、教授都已经回来了,也有很多人还在考虑,我觉得这是个好趋势。”
“我的研究领域受影响不大,”他补充说,“但如果你是搞计算机、搞芯片,或者一些跟军事工业领域有关的,更得特别小心,美国现在这方面卡得很严。”
于是,这位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举家归国,全职加盟中山大学,定居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中国海外学者“归国潮”中极具分量的一员。
飞机降落在广州的时候,张益唐难以控制地激动,“一位海关工作人员专门登上飞机接我们,我真的很感动。”
“国内好像把我看得很高、很重视。那我能做的,就是我要再继续研究。”
自今年重返白宫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大幅削减科研资助,同时对中国学生签证“摩拳擦掌”。再加上其首届任期发起的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余威未消,这让更多中国顶尖人才对赴美学习和研究望而却步。
“我不愿意当一片落叶,掉在地上就算了。我不甘心这样,我觉得我还有我的生命力!”
回国了,张益唐的感觉很奇妙。他说,自己好像又活了一圈,又活过来了似的。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为张益唐教授(右)颁发聘书。中山大学微信公众号
1991年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因缺乏推荐信,张益唐难以在美国找到学术职位,于是在一家快餐店当了7年的会计。
但张益唐没有放弃,硬是熬了七年,才进入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担任讲师。
此后又是默默无闻了多年,直到2013年一道震惊学术界的惊雷——因发表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首次实质性推进解决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张益唐的名字终于享誉世界。
“当时在美国西部专门开了会议,就讨论这个问题,把全世界专家都给请去了。我没去。但最后他们的结论就是,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张益唐回忆说,“当我知道他们为什么做不出来时,我发现这可能正是我的长处,结果我最后把它做出来了。”
但他还是觉得,年龄算不上什么障碍,“科学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所需的时间和周期也会越来越长。我不担心年龄问题,什么30岁、40岁,继续往下做就是了。”
“但如果你是做实验科学、实验物理的,没有实验室和设备,一切都免谈…”想到美国,他又庆幸起来,“特朗普政府最近干了一件事情,他把很多实验室研究经费都给砍掉了,搞的那些做生物(研究)的人,更是叫苦连天。”
据中山大学介绍,张益唐被聘为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于2024年10月14日在香港科学园揭牌,是内地高校在香港的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集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交叉三大领域。
2016年,张益唐其实被问到过,为何他长达20年没有回国。当时他回答说,“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在美国就没有这个问题。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在美国我还是我,但回了中国我就不是我了。”
1、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