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程:很遗憾,我们对苏联解体的研究还不够,邢广义简介
编者按:由三联书店主办的“走进苏联 走出苏联”——“苏联,苏联”系列图书发布活动于2025上海书展第五日,即8月17日举办。活动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邢广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苏联问题的研究心得。观察者网获其授权整理、刊载本次演讲,本文已经作者本人审阅。
【演讲/邢广程,整编/观察者网 李泠】
一
今天我们参加的这个活动,我认为非常重要。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我研究苏联问题、俄罗斯问题,而是因为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对我们中国非常重要。感谢杨成教授主持翻译“苏联,苏联”系列,感谢三联书店精心策划和出版这些译作,感谢施海杰、华盾和康佳三位年轻人翻译了这些作品。康佳是我的博士生,她没有对我说过参加翻译工作,只是译作出版后送给了我一本。
当前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尽管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少有的非常好的时期,但国内的俄罗斯研究成果——从论文到学术专著却很少。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总体上呈蒸蒸日上的态势,但俄罗斯研究却缺乏应有的活力。虽然苏联解体了,但俄罗斯还是中国最大的邻居,依然是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玩家”。美国没有忽视它,也不能忽视它,欧洲同样如此,中国学术界没有理由不好好地研究苏联、研究俄罗斯。
杨成老师主编的“苏联,苏联”系列图书,现在已翻译出版了三部作品。这三本书并非反映苏联的主流问题,而是反映了苏联的几个侧面,如外宾商店、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以及增长率的背后这些问题。这为我们研究、观察、透视苏联提供了几个样本。
“苏联,苏联”系列已翻译出版的三本图书分别为: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的《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叶夫根尼·布尔金的《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苏联水利建设的得与失》,以及罗伯特·C.艾伦的《增长率的背后:苏联发展速度探因》
二
刚才华盾将我归到了苏联研究队伍的“老年组”,事实也如此。我研究了大半辈子苏联和俄罗斯问题。太久远的时期我就不谈了,谈谈我对苏联末期的直接观感。
我本科在吉林大学读历史,受到历史系王家福、佟宝昌和傅树政等老师的影响,逐渐对俄国史和苏联问题感兴趣。1983年考到中国社科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读硕士。我1986年硕士毕业后留在苏联东欧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有39年的工作经历,其研究的主业依然是苏联问题,苏联解体后研究俄罗斯,可以说,本人是苏联剧变和解体以及俄罗斯转型的见证者、“解棋者”和研究者。虽然后来我因工作需要被调到中国边疆研究所工作,但苏联和俄罗斯问题仍然是我的研究核心领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苏关系还处于非常不正常的状态,当时市面上俄文书刊和资料非常少。但苏联东欧研究所里有很多关于苏联的资料。那时苏联东欧研究所有个与现在不太一样的习惯,年轻人进所后首先从收集资料做起,而不是直接写文章。一进所,所领导就让我搜集资料,具体任务,一是搜集苏联苏维埃体制方面的材料,另一个是搜集苏联党政关系方面材料。此外,所里还有一个当时算是挺先进的设备,能够通过卫星同步看到苏联的几个主要电视台。信息非常畅通。
可以说,从戈尔巴乔夫上台的1985年一直到1991年这6年,苏联巨变、危机直至最后死亡的过程,我是一个见证者、观察者和研究者。
苏联民众在商店门口排起长队
我们这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花了两个月时间,坐了25天火车。除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外,其他国家都属于短缺经济,保加利亚、波兰商品并不丰富,其中罗马尼亚最惨,火车站货架上只有两种小面包,其他什么商品都没有。几个售货员守着这两种小面包,呆呆地看着过往行人。
再举个例子,因为我们来自中国社科院,所以由苏联科学院负责接待我们。在他们的招待所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我怎么调也调不出画面,就找来管理员,他过来后拍了几下电视,屏幕里就有影像了。当时我们在苏联看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苏联生产的,满大街奔跑的都是拉达和伏尔加轿车。
1989年12月,我们从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乘国际列车——莫斯科-北京这趟车回国。车站的景象十分壮观,商人、老师、外交官等等所有人,每个人都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裹往车上挤,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累得出了一身臭汗,但谁也进不了包厢,因为都被所购买的商品给占满了——那时苏联的东西真的太便宜了。在此后的几天里苏联海关人员就在列车上查来查去,我亲眼看到他们没收了蒙古国旅客所携带的不少很好看的纯毛毯。
我1993年3月去俄罗斯进修一年,这时期的情况全变了,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走进莫斯科的商店,商品琳琅满目,但是价格高得惊人。苏联时期老百姓兜里有钱,但没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商店是什么都有了,然而老百姓却只有“观光”的份了。
所以,苏联经济增长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有些大问题直观上就能看出。
1、5 年磨一剑,64 版剧本改到疯 | 张钢揭秘《猫和老鼠》合拍“血泪史”
3、王毅同阿富汗外长穆塔基会谈,王毅在天津会见阿富汗塔利班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