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仅招到22名学生,配23名老师”,是喜?是忧?
作者:刘敦楼
近日,一则关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桥小学的数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全校仅有22名学生,却配备23名专职教师,师生比高达1:1。这一数字乍看之下令人惊讶,甚至有些“奢侈”。在教育资源仍不均衡的当下,如此悬殊的师生配比,究竟是基础教育迈向精细化的“喜讯”,还是折射出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的“隐忧”?答案或许并非非黑即白,而应置于时代变迁与教育发展的双重语境中理性审视。
从积极的一面看,这种“超小班化”办学模式,无疑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22名学生、23名教师,意味着每位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体学生的成长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互动更加充分,教师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心理状态,教育从“批量生产”转向“精耕细作”。在强调核心素养、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小班化教学正是破解“大班额”难题、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三桥小学的现状,无意中成为小班化教育的“实验样本”,其经验或可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教育资源不再紧张时,教育的重心能否真正回归“育人”本身?
然而,喜的背后亦有忧。22名学生,意味着学校整体规模已极度萎缩。尽管2025年仍计划招收一年级新生一个班,但若长期维持如此低的学生数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人数过少,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单薄、同伴互动不足、集体活动难以开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此外,23名教师面对仅22名学生,虽有“精教”之利,但也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在财政投入有限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教师编制配置,避免“人浮于事”,是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正视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忧”,源于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趋势——适龄人口减少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浦东新区作为上海人口密集区域,尚有学校面临生源不足,折射出全国多地正在经历的“入学潮退坡”现象。随着生育率持续走低,未来或将有更多学校面临类似三桥小学的境况。这不仅是某一所学校的个案,更是基础教育系统必须应对的新常态。
面对新形势,简单的“关停并转”并非最优解,而应以前瞻性思维推动教育资源的动态调整与优化重组。一方面,可探索“小而美”的办学模式,鼓励类似学校转型为特色化、实验性学校,聚焦艺术、科技、生态教育等方向,吸引有特定需求的家庭。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学区规划的灵活性,根据人口流动趋势动态调整学校布局与师资配备,推动教师跨校流动、资源共享,提升整体资源使用效率。
此外,社区融合也是一条出路。学校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社区文化中心。三桥小学可尝试向社区开放资源,开展亲子活动、成人教育、文化讲座等,增强与周边居民的联结,重塑学校的社会价值,从而吸引更多家庭关注与选择。
三桥小学的“1:1师生比”既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精细化的曙光,也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正视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挑战。是喜是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唯有顺势而为,主动变革,方能让每一所学校,无论大小,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2、我们这一代人,最刻骨的记忆,大约就是饥饿和难得吃肉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