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不让肿瘤“吃饭”,癌症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8月7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廉价元素的大作用:锂补充剂逆转小鼠记忆
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研究提出,补充大脑中的锂可能预防甚至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通过分析人类脑组织和小鼠实验发现,大脑锂浓度下降与记忆丧失及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如β-淀粉样斑块和tau蛋白缠结)密切相关。实验显示,特定类型的锂补充剂(如乳清酸锂)能逆转小鼠的脑部病变并恢复记忆,而常用的碳酸锂则无此效果。
神经科学家评价称,这一发现具有突破性意义,因为现有药物仅针对单一病理靶点,而锂可能覆盖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机制。全球有超过5500万痴呆症患者,多数为阿尔茨海默病,现有疗法仅能延缓认知衰退,无法阻止或恢复功能。
锂在历史上曾被作为情绪调节剂使用,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准疗法。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用水含微量锂的地区痴呆症发病率较低,但此前临床试验结果不一。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证实锂天然存在于大脑中,并揭示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β-淀粉样斑块会“捕获”锂,导致脑内锂不足;锂缺乏导致产生更多斑块,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乳清酸锂因不易被斑块束缚,在实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尽管小鼠实验结果需进一步验证,但研究者持谨慎乐观态度。未来研究需明确锂流失的启动机制,并推进临床试验。若证实有效,锂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突破性选择。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太空农业新希望?科学家发现植物“抗重力”的关键基因
苔藓虽然结构简单,却能在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中生长,如南极、沙漠和高山。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苔藓在超重力环境下不仅没有受到抑制,反而表现出更强的生长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蔓生葫芦藓(Physcomitrium patens)置于人工模拟的3倍、6倍和10倍地球重力环境中培养八周。结果显示,6倍和10倍重力下的苔藓光合作用效率提升了36%至52%,同时叶绿体体积增大,CO₂扩散能力增强。这一发现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与以往研究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印度萨维特里拜普纳大学的研究曾发现,小麦在500倍重力下光合作用会急剧下降。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关键基因,命名为“IBSH1”。在正常重力下激活该基因,可模拟超重力的效果,使叶绿体增大,光合作用效率最高提升70%。这一发现表明,植物可能天生具备适应不同重力环境的潜力,甚至为理解远古苔藓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提供了线索。未来,这一基因可能有助于改良作物,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苔藓惊人的适应能力,也为未来太空农业和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抗癌新思路:不让肿瘤“吃饭”,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科学家发现,阻止肿瘤窃取营养物质能够改变其周围微环境,使其更易被免疫系统和治疗方法攻击。在小鼠实验中,这一策略显著提高了化疗和免疫疗法对胰腺癌的疗效。
癌细胞并非孤立生长,而是通过与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结缔组织和血管等)互动来获取养分。例如,胰腺导管腺癌(PDAC)会通过“巨胞饮作用”从细胞外基质中掠夺资源,导致微环境纤维化,阻碍免疫细胞和药物渗透。
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斯医学研究所(SBP)的研究团队在《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发表研究,证实阻断巨胞饮作用可重塑肿瘤微环境:减少胶原沉积、软化组织,并促进T细胞浸润和血管扩张。这一改变使免疫疗法和化疗更有效。
研究聚焦于“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这些细胞通常被肿瘤“劫持”以提供生长支持。阻断巨胞饮作用后,CAF因谷氨酰胺匮乏而发生亚型转变,从促纤维化的肌成纤维细胞转为促炎性CAF,从而改善微环境。
实验中,联合使用巨胞饮抑制剂EIPA与抗PD-1抗体,显著抑制了小鼠肿瘤转移并延长生存期。类似地,EIPA作为预处理后,联合化疗药物吉西他滨,不仅协同抑制肿瘤生长,还减少了肺部微转移。
研究人员认为,阻断肿瘤的能量掠夺是改善治疗效果的潜在策略,尤其对胰腺癌这类高死亡率癌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调控微环境开发更高效的联合疗法。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多元宇宙是否真实存在?新型量子技术或将给出答案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研究团队在量子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成果可能为验证多元宇宙等科幻理论提供全新工具,同时推动医学、物理等领域的变革。相关研究被刊登在《先进量子技术》(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期刊封面。
传统上,产生超强电磁场需要依赖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巨型设施,不仅成本高昂,操作也极为复杂。该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种硅基芯片级材料,能在实验室环境中生成此前无法实现的超强电磁场。这种材料通过控制电子振荡产生的能量与热量,将高能场观测设备缩小至拇指尺寸,为未来微型化粒子加速器奠定了基础。
该技术由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设计,并在美国能源部下属的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完成测试。目前校方已在美国及国际申请临时专利。
在应用层面,这项突破可能催生伽马射线激光技术,实现原子核级精密医疗,例如精准清除癌细胞而不损伤健康组织。同时,极端等离子体技术还能用于验证宇宙本质理论,包括多元宇宙假说等前沿命题。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实际应用仍需多年探索,但这项技术有望成为继激光、芯片之后又一改变世界的重大创新。
团队下一步将重返SLAC实验室优化技术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颠覆性研究的周期往往长达数十年,其基础工作可追溯至2018年的反物质加速器研究。但科学家相信,这项技术很可能在本世纪内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刘春)
1、万亿赛道崛起,属于海南的时间来了,海南100万亿投资计划
3、差威少40次掘金媒体:约基奇新赛季结束后会是历史三双王吗?,约基奇季后赛抢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