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少华: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为何注定失败?中国正在改写500年工业史的潜规则
编者按:本文为《政治与法律评论》跨学科系列访谈首期,由北京大学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吴应娟教授对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深入解析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为何难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进程。雷少华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结构性优势使得美国的封锁政策难以奏效。
从历史维度来看,守成大国对新兴国家实施技术封锁并非新鲜事。然而,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与庞大的产业规模,使其具备更强的抗压与突围能力。
当前,中国正依托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逐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保持全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中国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并致力于与全球共享发展经验与成果。
吴应娟: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了全方位高强度的产业封锁,您如何看待这场产业封锁?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以及您认为这场封锁最终会走向何处?
在全球产业体系内,西方国家最核心权力底座建立在不同时期先进技术构建的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如果说这一领域被后发国家或者赶超型国家追赶上,那么全球性大国的霸权基础就不复存在。所以无论金融霸权、军事霸权、舆论霸权有多强大,在今天这样由工业构建的全球产业体系里,制造业霸权依然是核心。军事、金融和舆论霸权最终还是服务于制造业霸权。
美国对中国的产业封锁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的快速追赶而打压,任何像中国这样庞大体量的迅速发展的国家,作为守成大国一定会毫不犹豫实施围堵封锁和打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当年英国对美国实施技术封锁、美国对苏联的技术封锁,一旦美国的产业体系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它必然会采取这些措施。
1986年签署《美日半导体协定》限制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
雷少华:我认为,建国100周年左右的时候,中国一定会全面攀升并且主导全球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之所以认为美国无法封锁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客搞混了一个核心问题:他们把科技与产业混为一谈。因为西方是以科技促产业的发展路径,先进科技代表先进产业。但实际上科技是科技,产业是产业,它们是两个既密切相关、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的领域。
一旦某项技术迅速扩散,成为通用型技术后,它的尖端性就不存在。研发体系就需要探寻下一个更加尖端的技术。但100多年来,由于基础理论并没有颠覆性的发展,技术体系也在一个较为确定的框架内延伸。如今大部分先进科技,都能追溯到冷战时期奠定的框架。冷战之后并没有提出太多能够颠覆人类整体发展的新技术体系。(目前人工智能可能唯一的颠覆性技术革命,但是人工智能走向通用型AI的路还很长)。
产业追求的是高效且完整的生产体系与市场规模。产业的基础是“全”:大到航天飞机、小到一颗螺丝,都要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产业的核心是制造业,无论技术有多先进,都要通过制造业把技术转化为实际可以应用的产品。科技史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论断:“不能转化为三维物理形态的技术永远都是工具”。不能被产业化的技术,永远都是实验室的研究。
中国的发展的模式是注重系统性发展。中国发展逻辑是“先解决有——再解决多——再解决大——再解决强——再解决专——再解决精”的路径。回顾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首先追求的是解决工业母机等大型成套设备,这是能够产生工业的基础,需要从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开始,培养工业体系所需的环境、土壤和人才等,从而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建国初期,中国从苏联援助的156个大型项目开始,以东北、上海、天津等城市为起点,构建了西安、太原、洛阳等的新兴工业城市;又通过“三线建设”把整个工业体系从东部向西部拓展,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均等化的完整工业网络。
这种工业网络使每个省都有结构相同的一套工业体系,小到家用生活的裤子、袜子、鞋子、洗衣粉、肥皂,大到重工业的产品,像钢铁厂、化工厂甚至汽车厂等,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独立的产品体系。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能够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前提条件。
1、两部门:湖北西南部、重庆东北部局地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高,重庆地势
2、燃油车末日来临!越南胡志明市2026年划禁行区,违者重罚,越南胡志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