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3岁男童从18楼坠落,医院如何“起死回生”?

时间:2025-08-03 01:01 作者:干鱼

3岁男童从18楼坠落,医院如何“起死回生”?

  儿童从18楼坠落并成功生还、顺利康复的案例极其罕见,但实际上,近年来,浙大儿院多学科团队已不止一次创造这样的医学奇迹。

  撰文 | 凌   骏

  责编丨汪   航

  如果形容医生是从“死神手里抢生命”,那没什么能比救活一个从18楼坠落的孩子,更能诠释这句话的含义。

  7月2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的医护们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医学奇迹。经过创伤多学科团队9天的全力救治,一名不慎高空坠落的3岁男孩成功度过早期危险期,顺利转入普通病房。

  浙大儿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主任医师谈林华告诉“医学界”,一般情况下,从7楼(约21米)坠落,患者死亡率高达90%。

  “更别提从18楼坠落,强大的冲击力会造成‘高能量损伤’,其重伤风险可想而知。孩子入院时,精神萎靡、面色惨白,全身多个部位和脏器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谈林华表示。

  仅用两周,7月28日,“医学界”在浙大儿院创伤外科病房看到,孩子已完全恢复清醒的意识,能正常与人交流。他躺在病床上看着动画视频,除了手上还固定着石膏,看上去已和普通的住院患儿无异。

  从18楼坠落

  7月15日下午4点左右,还在上班的王先生突然接到电话,他的孩子因“跌伤”,正被送往家附近的医院接受紧急救治。

  “我听对方的口气,意识到孩子应该伤得不轻,却没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王先生告诉“医学界”,等他赶到医院,收到物业发来的监控视频后才发现,孩子不慎翻出了卫生间窗户,从18楼坠落。

  由于病情危重,经初步急救处置,孩子被迅速转运至浙大儿院滨江院区,下午约6点,患儿抵达浙大儿院。医院迅速启动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将孩子收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并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谈林华介绍,SICU医疗团队立即启动救治流程,迅速实施各项生命支持措施。

  “首先是要尽可能稳住孩子的生命体征,包括快速评估患儿的气道、排除致死性胸部损伤、予以吸氧改善呼吸和氧合,控制出血和紧急输血补液、保护脏器功能等,并快速完善各项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明确患儿有严重的多发复合伤、受损部位多且重。”谈林华说。

  同时,医务科、SICU医护团队、创伤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眼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以及超声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也迅速集结,认真、细致地讨论并明确了患儿的诊断和下一步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各专科治疗措施等。

  谈林华告诉“医学界”,经急诊初步评估,患儿肝、脾、肺、胰腺、肾脏、肾上腺等重要的实质性脏器均遭受损伤。此外,他还伴有肋骨、四肢、脊椎等多部位骨折,颅脑损伤待排除,以及全身软组织挫伤。

  “从当时的情况看,孩子身上的每一处伤都是潜在的致命伤。”谈林华表示,“颅内出血水肿可能会引发急性脑疝和昏迷、脊髓损伤则会导致循环和呼吸障碍......当时他还有大量腹腔积液,我们担心存在肝脾破裂可能,体内仍在活动性出血。”

  “一旦评估存在活动性出血,需要立刻进行急诊手术。但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尤其对于高空跌落、已经遭受了巨大冲击的孩子,可能会导致患儿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衡。”谈林华说。

  因此,除了外科团队在一旁随时待命,SICU医护团队也寸步不离,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的连续动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立即调整治疗决策。”

  “在初期评估和急救复苏过程中,我们快速开放了静脉通道,对孩子进行了紧急输血。”谈林华告诉“医学界”,幸运的是,输血输液治疗后,患儿的血压等指标有所好转。

  “对输血、输液治疗有临床反应,生命体征能保持平稳,也意味着他体内的出血情况暂时可控。”谈林华表示,在纠正创伤性凝血病、纠正酸中毒和低体温等急救措施后,患儿的病情得到了进一步控制。

  同一时期,多学科团队还快速完善了各项检查,明确患儿虽存在严重的多发复合伤,受损部位多且重,但结合临床表现,暂时还无需接受手术。

  当晚,浙大儿院创伤急救多学科医护团队彻夜未眠,“事实上,当时我们无法预估最终的救治成功率。孩子的伤情太重了,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和潜在损伤加重的状况。”谈林华说。

  7天生命接力,上演医学奇迹

  随后的一周多里,在初期急救稳定后,多学科团队对患儿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和监测。

  在颅内损伤的评估上,谈林华表示,颅脑涉及呼吸、循环等高级中枢,除了急性致命伤,一些颅脑损伤往往是隐匿性的,颅脑水肿高峰期和新发出血,常发生在创伤后的3至5天。

  “由于当时患儿病情及身体状况不具备做颅脑磁共振的条件,CT检查又难以完全反映脑损伤的全貌,因此每隔1小时,医护团队都要床旁评估一次孩子的神志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指标,排除可能的神经系统损伤,并同步予以积极的内科治疗,包括维持良好的脑灌注压,体温、代谢管理等,降低继发性脑损伤的风险。”谈林华说。

  此外,孩子还存在脊椎压缩性骨折,一旦严重压迫脊髓,即便最终存活,也可能导致高位截瘫。

  为此,创伤外科团队首先对患儿进行了支具保护,在进一步的评估中,“我们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同时,包括脊柱、尺骨、桡骨等在内,患儿全身骨折处的对位情况尚可,可以暂时避免手术,以休息制动为主,等待日后骨骼的自行愈合。”浙大儿院创伤外科周旭医生告诉“医学界”。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胰腺损伤。谈林华表示,患儿的胰腺损伤严重程度高,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早期并发症,比如胰瘘、出血、胰腺炎、胰腺坏死、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为此,多学科团队对“是否要进行胰腺手术修补”展开了多次讨论,最终认定,孩子的胰腺损伤暂时先不予以紧急手术,可采用积极的内科治疗,包括联用抗感染、抗水肿、减少胰腺分泌等药物,同时严密监测患儿的腹腔积液、血液生化等指标变化。

  谈林华表示,包括肝破裂、脾破裂、肺挫伤等在内,由于孩子全身脏器受损,任何“风吹草动”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生命体征急转直下。而这种情况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多学科团队加强了严密监测,并随时做好手术准备。

  好消息是,这样的情况始终没有发生。

  经过一周多的精准诊疗,患儿逐渐趋于好转,神志、精神状况、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全身脏器功能也在逐步恢复,胰腺损伤及相关指标,也在逐渐好转之中。

  图:谈林华和患儿交流

  7月24日下午,经多学科诊疗团队综合评估,患儿已成功度过早期危险期阶段,可以转入普通病房。谈林华告诉“医学界”,目前,还无法预估出院时间,后续的恢复过程仍不可掉以轻心。

  “他的脏器损伤还未完全恢复,体内也仍存在多处血肿。”谈林华介绍,低龄儿童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差,难以长期维持固定的体位,而频繁进行翻身等活动,有导致血肿破裂出血、脏器再次损伤等风险。

  因此,浙大儿院的医护团队也积极对孩子展开了心理支持和鼓励疏导,并协助家长通过玩具等方式,尽可能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

  “起初我们没抱什么希望,那可是18楼。”王先生说,“当时觉得即便能保住命,可能也要成植物人,最好的情况也是瘫痪。能有现在的结果,真是个奇迹。”

  不仅要“救活”,还要恢复好

  事实上,这不是浙大儿院多学科团队第一次创造这样的“医学奇迹”。

  2018年,浙大儿院SICU等科室就曾联手,成功抢救了一名从18楼坠落的5岁男孩。当时患儿颅内损伤伴昏迷,脊柱多发骨折,肺、肝、脾、肾、胰腺、肠等均有挫伤。通过创伤多学科团队的初期复苏抢救、手术以及ICU综合治疗,孩子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2022年,一名3岁女童不慎从14楼坠下,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行气管插管可见大量血性痰涌出。但同样经过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救治,24天后,女孩顺利出院,恢复情况良好。

  “医学界”了解到,自2001年成立以来,浙大儿院SICU每年平均会接诊各种外科重症相关患儿,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2500多例,救治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不仅仅是SICU,为了提高儿童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浙大儿院联合了急诊外科、创伤复苏单元、创伤中心病房、体外生命支持、影像学、康复科、护理部等学科,建立了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救活孩子’,还要尽最大可能让他们能恢复好,能回归正常或基本正常的生活。”谈林华说。

  复盘此次成功救治的经历,某种程度上,王先生一家也是幸运的。通过坠落现场的情况分析,当孩子从18楼坠地前,他先落到了一颗树上,这不仅缓冲了一大部分伤害,也改变了孩子落地时的体位,避免了要害部位直接冲击地面。

  谈林华表示,从如此高的楼层坠落还能奇迹生还实属“极其罕见”,大多数人可能当场就因伤势过重而离世。

  “因此,预防远比治疗来得重要,尤其是对于有低龄儿童的家庭,绝不能心存侥幸,要格外注意家庭的环境安全,对家中安全隐患进行严格排查。”谈林华说。

Top

1、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从技艺到深描的转型之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含金量

2、建立起一套科学应急供给体系是政府的当务之急,建立什么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3、如何看待77岁老人拔12颗牙后身亡一事?,70岁老人拔牙后几天死亡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YWS/detail/hfshaa.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