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金灿荣:别再迷信纠错力,现在的美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金灿荣在美国演讲

时间:2025-08-16 17:41 作者:清风飘逸

金灿荣:别再迷信纠错力,现在的美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金灿荣在美国演讲

谈及美国,人们常想到自由、民主、机会之地等词汇,这些构成美国对外形象,塑造世界认知。但观察当下美国,总统权力扩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泛滥等现象,与“自由灯塔”形象不符,让人质疑美国是否真是自由主义典范。

普利策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者史蒂文・哈恩在《自由之困》中,以严谨研究和细腻笔触呈现不同的美国历史画卷,帮助我们从历史根源理解美国当下困境。该书打破传统自由主义主导的美国历史叙事,指出非自由主义贯穿美国250年历史,是塑造其政治发展的结构性部分,扎根于国家建构、法律制度与社会秩序。

今年7月,中信出版集团邀请金灿荣教授、李翔及译者袁野举办《自由之困》新书分享会。对谈中,深入探讨美国为何一面标榜“自由灯塔”,一面深陷非自由困境,如何从历史看清其表象下的复杂肌理,读懂当下美国社会撕裂与制度困境的缘由。对话旨在以新视角理解美国,也为思考自身社会发展提供镜鉴。

以下内容基于金灿荣教授的讲述整理而成:

01美国的双重性: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的长期并存

美国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最早讲这个特点其实是法国人,就是托克维尔,他到美国转了一圈,写了一个《论美国的民主》,说美国这个国家跟欧洲不同,自由本色特别强。但是,很长时间内美国人其实不认这个东西,因为当时大部分美国学者其实是跟随欧洲的,没真正地让美国学界独立出来。

我很同意这个作者的说法,其实是到了19世纪末进步主义,出来一个学派,弗雷德里克·特纳的新边疆学说,通过强调自身更强的自由主义传统,美国学术传统才与欧洲分开。说美国有欧洲因素,但是美国的整个环境跟欧洲不一样,不断地开拓新边疆,这个就造成了美国跟欧洲本质上的不同。

亚历克西-夏尔-亨利·克莱雷尔,托克维尔伯爵,通称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曾担任法国第二共和国外交部长,著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美国其实一开始就是混杂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自由主义传统只是一面,另外一面不说,但它在一直在,只不过没有凸显出来。这本书就系统地梳理了,它为什么存在?表现形式怎么样?比如说白人至上主义、等级制排他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开始就有,现在也有,从来没变过。

美国本来就有两个传统,既有自由主义,也有非自由主义,但为什么自由主义这一面会凸显出来?除了理论上,特别是在实践中,美国更需要凸显这一传统。比如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制度遇到了挑战:欧洲有法西斯、纳粹这些意识形态,还有他们视为对手的斯大林模式——30年代西方陷入困境时,苏联却蒸蒸日上。面对这些20世纪的新模式挑战,美国为了凸显自身与它们的不同,有了更强的动机去强调自由主义传统,威尔逊主义就起了很大作用。而随着冷战的展开,这种需求就更迫切了。

到了冷战后,美国人觉得历史都结束了。大家都知道弗朗西斯·福山(日裔,哈佛毕业)写了《历史的终结》,意思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管理形态已经达到最高级,就是自由民主,无论怎么折腾,管理形式都超不过它。在政治哲学意义上,人类历史终结了——人类还在,但治理模式已达顶峰。这其实是美国在冷战中获胜后,为巩固成果,把自由民主抬到了前所未有的神圣地位。

但这个判断其实是错的。美国其实很复杂,你能看到它自由主义的一面,却没看到它内心的复杂和阴暗面。美国学界过去总藏着这一面,只强调自由主义,其实挺有误导性。而实践中,问题也渐渐暴露:比如很多国家照搬美国模式追求自由民主,最后得到的却是非自由的民主。

我应该是中国学生中比较早注意到美国民粹主义传统的,最早的像托马斯·杰弗逊,后来的西奥多·罗斯福,再后来就是小布什。美国社会当中经常有一种很强的民粹主义,仇恨精英或者怀疑精英,认为这些精英都是帮坏人,他们带有反智主义色彩,对知识分子有内生的强烈怀疑。另外有白人至上主义这种东西,特别排他。

美国这种东西其实挺重的,但我很早就注意到美国教科书基本上回避这一点,只强调自己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是美国特别爱讲的,潜台词就是美国比一般国家更有道德感、更有人文关怀、更包容。这当然是美国的一面,毕竟美国发展得好,有条件展现这些“善心”。但美国其实很复杂,除了这一面,还有民粹主义那一面。

只不过随着特朗普上台,我才感觉到自己之前还是有点低估了这种传统的影响力。这种低估可能源于我对美国的了解不够全面,毕竟我接触到的美国人大都是精英,比如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毕业的学者,他们嘴里讲的是抽象的“人类之爱”,实际上可能连邻居都不怎么关心。

02特朗普现象的根源:深厚社会基础与历史必然性

美国出现特朗普现象,起初确实显得有些例外。我记得2016年他刚出现时,我认识的美国学者都感到很意外,他们也纳闷“怎么会出现特朗普呢?”当时好几个美国朋友跟我讲,“the only thing certain is uncertain(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特朗普带来的变化实在太大了。2016年他当选或许有偶然因素,但2024年他能“二进宫”,就绝非偶然了。从很多数据来看,甚至有说法认为2020年他其实赢了,只是被“做票”做掉了。如此说来,他实际上相当于三次获胜,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背后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

特朗普的权力基础主要有三派。第一派是MAGA派,以白人蓝领工人为基干群众,万斯就是这一派的代表;第二派是华尔街的传统右翼,代表人物包括卢比奥和财政部长贝森特,原本以为他们会与特朗普闹矛盾,现在看来融合得很好;第三派是硅谷的科技精英,以马斯克为代表,不过现在已经闹翻了。所以可以说,特朗普能进入白宫,靠的就是这三股力量,目前万斯派和他关系依旧紧密,华尔街派也还算融洽,主要问题出在硅谷精英这边。

今年2月,白宫社交媒体账号转载了特朗普引述据说出自拿破仑·波拿巴的一句话:拯救国家之人不违反任何法律。

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些近期的解释,比如美国精英层过于精英主义,尤其是民主党。以前美国政治领导人都讲究平衡派系,照顾各方利益,这样才能让政府运作顺畅。但特朗普却完全不同,他不管别人怎么想,只图自己“爽”,结果还真就当选了。而且上台6个月以来,他在共和党内的支持率很高,尽管在整个社会的支持率不算高。

再看民主党,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特朗普的民调基础开始下滑,但民主党的支持率也很低,至今拿不出一个像样的领军人物。比如纽森,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行,高铁项目花了400多亿美元却一寸没建,最后干脆取消,还没人负责,这也是美国制度可怕的地方。而且民主党内部还在往更左的方向走,在纽约市的内部选举中,乌干达裔的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就比以前的左派更激进。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特朗普现象的出现并非不可理解。按照相关逻辑,现在的美国产生特朗普现象其实很正常:他整体偏右,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都很强烈,本质上带有白人至上主义——你看他现在的内阁,基本没有有色人种,和之前的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政府那种多元化的构成完全不同,几乎是清一色的白人。这也正是我们看《自由之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现象的根源,所以说这本书的选题确实很好。

这种政治生态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高度撕裂:今年3月特朗普在国会进行国情咨文演说,一边共和党议员没等特朗普把话说完就站起来鼓掌,一句话能被打断好几次;另一边民主党议员则根本不认同,还举着“liar(骗子)”的牌子抗议,这就是当下美国的现实。

Top

1、被称为黄水战列舰的猎潜艇为何曾风光无限?,猎潜艇是什么意思

2、碾压骑行男孩致死,不起诉,依然纠结,骑自行车被撞的视频

3、广州能写下多少本书?,广州有什么书店比较好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YWT/detail/egwcxn.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清风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