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有个海中小岛,堪称宋代“人间炼狱”,到了这里基本活不了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种惩罚犯人的制度就是流放,比如流放几千里、流放某地。流放总比死刑好,可是为什么当犯人被判处这种处罚时,往往如丧考妣,痛哭流涕?流放到底是一种什么刑罚,会让人谈之色变?
一、流放的起源与发展
流放是将犯人流放到偏僻荒凉的远地加以惩治的一种刑罚。我国流放制度起源于秦的迁徙制。秦从一个边鄙小国发展成为大一统国家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边地、新地。为了控制这些地区,便大规模征发百姓戍边,或者是移民戍边。疆域的扩大使得流放变成一种制度性惩罚有了可能。对于犯人,迁徙远地就是一种惩处手段。
商鞅变法时期,曾将一些议论变法的百姓迁于边地。昭襄王时代,迁徙罪人的现象增多。比如武安君白起被迁至阴密。秦律中也将“迁”定为一个明确的刑种。“迁”又叫作“适”。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迁徙“天下有罪适吏民”至“南海故大越处”。这些“有罪适吏民”就是初期流放者。
武安君白起
因为秦代流放是源于一般性的移民戍边,还属于轻罪范围内的处罚,与后世将流放列为仅次于死刑的地位远远不同。秦代对流放也没有明确的量刑与执行规定。以流放地为例,秦代流放犯人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依照犯罪情节轻重而划定流放地的远近。
到了汉代,流放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刑级上升,仅次于死刑,突出表现是减死罪一等。也就是说,死罪减一等就是流放,分三种情况:一是上层官吏减死罪一等;二是犯重罪官吏的家属流放;三是对死囚的特赦减罪。
在汉代,流放虽然上升到了仅次于死刑的地位,但没有被列入主刑,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应用也不算普遍。北魏时,流放作为一种刑名正式出现,与死、徒、杖、鞭并称五刑,一直袭用到清朝。到北周时,流放形成了系统的刑名体系、量刑标准。流放分为五等,按照罪行轻重,最远者流放四千里,最近者流放两千里,每等相差五百里,至此流放制度完全形成。
到了唐朝,流放制度臻于完备,流放距离有所改变,分别是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个等级。这三等又称作“三流”,三流都要居役一年。对于重犯又设加役流,一般是“流三千里,居作三年”。三流和加役流一直沿用到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大清新刑律》颁布,流放制度从法律上得以正式废止。
二、流放地点有哪些
关于流放之地的选择,一个整体的原则就是“惟得就远,不得就近”。不同朝代流放地点不同。唐朝流放地集中在岭南、黔中与巴蜀一带,西北的天德军一带会收容罪行重的流人。
宋朝的流放地首选是沙门岛。沙门岛在今烟台蓬莱区,即庙岛群岛中的南北长山岛,现在是旅游圣地,那会可是一个人人不愿提及的恐怖所在。沙门岛是海中孤岛,在宋朝属于边远之地,被流放到这里,基本没有生还希望。
宋仁宗时,王元举上书揭露了沙门岛的黑暗,朝廷一年流放到沙门岛者约300人,10年就是3000人。除去自然死亡者,应该还有2000人,但实际上只有180人活着。沙门岛堪称大宋的“人间炼狱”。《水浒传》中,卢俊义被管家李固陷害,就是被发配到沙门岛。要不是燕青在途中出手相救,卢俊义到了沙门岛后活着的可能性为零。
卢俊义
元朝则是南北对调,主打一个水土不服。南人流放到辽阳等北方之地,北人则流放到湖广一带。
明清两朝对流放地的规定更加详细,各省对应不同的流放地点。如直隶人流放陕西,广东人流放福建,江西人流放广西。
清朝对于重刑犯,还将他们流放到位于东北的宁古塔、卜魁(今齐齐哈尔)等地。清朝之所以将东北作为流放地点,主要是为了对当地进行开发,充实边防。毕竟流人就是免费的牛马。《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就被判流放宁古塔。宁古塔路途遥远,气候寒冷,年纪大的人很可能在半路上就丢了小命,所以甄嬛才十分恐慌,不顾身孕向雍正求情。
甄嬛父亲
三、流放如何执行
犯人被判流放后,先被“决杖一顿”,然后带上枷锁,由吏卒押送到流放地。押送制度以清朝最完备,先是“解到流徙人犯各该司确查姓名籍贯并犯罪缘由,男妇各几名口,应流某处地方”,填写明白,然后“查明呈堂发遣,发遣之时,每四人取车一辆,并押解官兵马匹数目填注起解日期”,“换站递送该地方交割”。要是犯人是夫妻,就用一条铁索,其他人则是男女分开押解,每二人用一条铁索。押送制度并非无懈可击。要是有人为犯人打点,他们在押送途中待遇会好一些。
在押送途中犯人也有相关待遇,保证饿不死,活着到达流放地。比如明代规定,每天要给犯人提供一升米,要是生病还要请医生医治。
到达流放地点后,犯人都要强行配役一段时间,也就是强制劳动。唐朝规定“诸犯流应配者,三流俱役一年”,加役流居役三年。宋仍唐制,重犯是配役十年。明朝配役时间长于唐宋,三流拘役三年。
配役期间,流放者要在吏卒的监督下进行无偿劳动。唐朝设立役院,规定不能随意出入。宋代犯人除了一般性的劳作外,还要应对繁重的盐亭役、军役。女性流犯也要配役。流犯居作期间,多由所在地牢城管理。宋代流人发配至某州牢城者非常普遍。
文史君说
流放是一把双刃剑,对个人来说的确是一种摧残,流放地点通常偏远荒凉,流人长途跋涉,缺衣少药,再加上心情抑郁,还要受押送吏卒的打骂,不少人在途中丧命。所以很多人听闻被判流刑就大为惊恐。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流放人群中有不少是读书人出身,所以流放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许多边疆地区因为流人的到来而出现了文化教育繁荣的局面。比如韩愈被贬潮州八月,兴办乡校,使得当地蔚然向学;苏轼谪居海南三年,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首位举人。有些文人也因流放而得以实现人生蜕变。王阳明流放贵州修文县,在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为后人所景仰。
参考文献
马新:《论中国历史上的流放》,《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王云红:《清代流放制度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1、资本风云丨“男人的世界”太难了:金利来业绩预亏,退市未果转型艰难曾风光无限的金利来,如今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