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如何记录“陕北好江南”的变迁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8月初,观众一走进江苏沭阳吴印咸摄影艺术文化园,纪录电影《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名《南泥湾》)就展现在眼前。
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景区
江苏和延安,因这位江苏籍摄影家有了光影“链接”。8月中旬,“凯歌穿越八十年”寻访团来到延安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时光回溯到1942年,一架老式摄影机在荆棘丛生的黄土坡上转动,延安电影团的吴印咸带着徐肖冰拍摄下八路军战士开荒种地和备战训练的点点滴滴。电影《南泥湾》,这部记录大生产运动的唯一动态影像,也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的银幕宣言。
纪录片镜头里的生存革命
电影《南泥湾》本名叫《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由延安电影团吴印咸、徐肖冰担任摄影,钱筱章担任编辑并撰写解说词,周从初洗印,于1942年拍摄完成。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副总经理朱勤效告诉记者,《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原片近一个小时,是无声电影。196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通过胶片修复、特效处理进行艺术再创作,不仅加入配乐、旁白,还添加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就形成了如今大家熟知的13分钟版本的纪录电影《南泥湾》。
电影《南泥湾》片段
点开电影《南泥湾》,八路军第120师第三五九旅旅长王震正笑意盈盈地和战士们讨论开荒计划。随着镜头的切换,战士们进入南泥湾,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片中一幕幕展开——战士们抡起镢头刨地,操起纺车织布;用土法造车床,用马兰草造纸,驮盐运输忙……短短数年,三五九旅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企业,达到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3年,开荒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万石,做到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随着歌声响起,粮食丰收、猪羊遍地的画面与“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的歌词相呼应。影片结尾,毛泽东挥毫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8个大字,成为《南泥湾》中最经典的画面。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余泳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电影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余泳认为,《南泥湾》的镜头内容选择富有表现力,在画面构图上也很考究,在抒情格调中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其拍摄手法、镜头切换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特别是在摄影创作上颇有艺术特色:许多场面虽然都是表现艰苦劳动,但却拍得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感觉,不但能给人以精神鼓舞,同时也赏心悦目。
困难难以想象,突破难以想象
全民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侵华日军作战的重心逐步转向敌后战场,加之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会上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的口号。1941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驻守在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积极响应号召,开进到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带进行屯垦。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讲解员李茜介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延安电影团的成员们决心用镜头记录三五九旅的英勇事迹,用以鼓舞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士气。
吴印咸孙女吴含光
吴印咸孙女吴含光告诉记者,拍摄过程困难重重,“祖父用2000英尺过期的16毫米正片进行拍摄,与徐肖冰巧用‘曝光补偿法’(增加两档光圈)并分段控制显影时间,尽可能地提升画面质量。”
冲洗胶片是第二关。没有自来水,团员们只能从浑浊的延河挑水,靠明矾沉淀杂质澄清后使用。没有洗片机,就将胶片分成20英尺一段,在小木盘中逐段手工冲洗,晾干后再拼接。“他们用这种‘土’办法,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吴含光说。
无电、无设备是电影团面临的又一大挑战。电影团成员吴本立在回忆文章里写道:“没有电灯洗印照片,就在窑洞的窗口另开一个小窗孔,用多层黑布遮盖住窗孔不使其漏光,每当印晒照片时,手持晒相夹子伸向黑布围绕的小窗外边,用日光进行曝光。”电影团成员周从初也撰文回忆道:“我们做了一个电阻器,用手摸着片边的缺口,调动电阻,使灯泡变换光亮,来曝光。”
克服了重重困难,1943年2月,电影《南泥湾》终于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映”。虽然是无声片,但电影团利用手摇小马达、留声机和小喇叭,完美配合影片放映,实现了“有声化”。当军民看到宝塔、延河,看到银幕上那些熟悉的脸庞,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周恩来称赞它是“电影团自力更生的胜利”。吴含光说,这部影片也成为当时鼓舞士气、凝聚全民抗战信心的文化符号。
从镢头到无人机,“南泥湾精神”依旧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寻访团看到镢头与步枪的造型,让人仿佛还能听见当年三五九旅“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响亮口号。纪念馆外,巨幅稻田画绘成“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图案,南泥湾风景区游人如织。83年弹指一挥间,南泥湾精神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传承至今。
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杰
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杰告诉记者,这片绿油油的水稻田正是当年三五九旅的垦荒地,如今镢头已经让位给插秧机,施肥、喷药、除草全部使用无人机。由全过程机械化产出的南泥湾大米,散发着黄土地的醇厚香气。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说,在大生产运动中孕育出的以“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也是一种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当下,年轻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年轻一代的奋斗者们从南泥湾精神当中汲取力量,做好新时代的“垦荒人”。
“今天,我们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或许不同,南泥湾精神指引我们,真正的力量源泉永远在于自身——在于不畏艰险的奋斗意志、勇于探索的创新锐气、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余泳说。
南泥湾风景区的千亩稻田
在无人机视角下,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是绿意盎然。00后大学生沈翛然感慨地说,“陕北的好江南”如今又是一番新模样。
1、DeepSeek一句话让国产芯片集体暴涨!背后的UE8M0 FP8到底是个啥
3、记者手记:这本笔记本,写满西藏人民的祝福与期盼,西藏人民的生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