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02:58 作者:九弥之夜
《自然》杂志称中国、印度等国博士生人数“过剩”,是这样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议题在国内舆论场持续发酵,但讨论的焦点逐渐偏离核心。部分媒体转载时,仅大肆渲染“博士生太多”“学术圈挤爆”等吸睛表述,并未深究其背后的事实。更有甚者,衍生出诸如“高学历泡沫”“博士生培养是数字游戏”“博士失业危机”等催生焦虑和负面情绪的文章。
中国博士生真的“过剩”了吗?这一问题近年来争论不休,答案似乎始终在两组数据间“拉锯”。
两组数据背后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博士教育的本质能否仅用“总量多寡”来衡量。当我们反复纠结于60万博士生是否过多时,是否应该反思:为何芯片、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卡脖子”关键领域在喊人才荒?为何一些龙头制造企业开出巨额年薪,却招不到能破解生产线精密控制难题的博士?
种种现象表明,所谓的“数量过剩”,实际上是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断链”反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包括行业高校在内的许多大学,评价体系均围绕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学术指标展开。同时,博士生往往被当作未来学术界的“接班人”培养。这种单一目标导向使得博士生培养逐渐沦为“论文生产线”,忽视了产业界对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所言:“博士生‘僧多粥少’的焦虑,是我们给的‘粥’种类太少。”
为打破“学术独木桥”困局,让博士就业不再只盯着高校教职,近年来政策层面已作出调整。2020年以来,相关政策反复强调“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培养一批厚基础、实战型、能集中解决企业最急迫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工程学科为例,自2022年起,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已三度扩展,清北浙交等32所高校、航天科工等8家企业入选。
不过,博士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断链”,绝非单一环节偏差,相关修复尚需打通评价体系、企业生态、社会认知等不同环节的系统性梗阻。
最后,社会认知的刻板印象尚待更新。当博士跑外卖、做中介、当中学老师、到街道办谋职等选择成为舆论热点时,背后是社会对博士职业发展路径的刻板认知。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需要营造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认知环境。
对个体而言,追求更高学历是基本权利。诚然,博士多了,学业和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博士学位,拿还是不拿?走学术路线,还是专业路线?面对选择,关键是不被潮流所裹挟,认清自己的目标与兴趣,方能少走弯路。
1、破3.7亿!今年暑期档单日电影票房创新高,今年暑假定档电影
2、权威数读|上半年经济形势,国家发改委解读来了!,上半年全国经济形势
3、曾兼职打字员,那台旧机器,连常用字都不全,碰上缺的字我就会…,打字兼职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