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1 16:39 作者:焚小酒
8月1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清华研究揭示过敏,可能是细胞被“扎了孔”
8月1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中国科学家发现过敏触发新机制:过敏原通过“孔洞”触发免疫反应
某些过敏原引发的打喷嚏、咳嗽和喘息等症状,可能与蛋白质在气道细胞膜上形成孔洞有关。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机制,挑战了科学界对过敏触发机制的传统认知。此前,科学界主要关注单一过敏原的作用,而这项研究提出了过敏的一种普适性机制。
研究团队在霉菌链格孢菌(约5%人群对其过敏)中鉴定出两种蛋白质——Aeg-S和Aeg-L。这两种蛋白共同作用时,会在鼻腔、咽喉和肺部细胞膜上形成孔洞,导致钙离子进入细胞并释放信号分子,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实验表明,同时施用这两种蛋白,会引发与链格孢菌提取物类似的炎症反应,而单独施用则无此效果。
小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机制。鼻腔给予这两种蛋白后,小鼠表现出与接触链格孢菌相似的免疫反应,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等呼吸道过敏表现。而单独施用蛋白或接触基因改造后的霉菌时,均未观察到此类反应。
研究团队推测,其他含成孔蛋白的过敏原也可能通过相同机制诱发免疫反应。实验证实,小鼠接触黑曲霉、海葵毒液、蚯蚓、杏鲍菇等来源的成孔蛋白后,均产生了类似的免疫反应。这表明,进化中保守的成孔蛋白可能是不同过敏原触发过敏反应的一个共同的途径。
这一发现为过敏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方法通常直接针对过敏原或下游免疫反应,而新研究提示,未来治疗或可探索阻断或灭活成孔蛋白的方法。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探索成孔蛋白破坏细胞膜后激活的免疫通路,以及尘螨或花粉等不含成孔蛋白的过敏原是否通过其他途径起作用。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发酵水果的诱惑:科学家发现人类饮酒习性的进化根源
一千多万年前,非洲的远古猿类通过食用掉落并发酵的水果获取额外营养,这一行为可能为人类酒精耐受能力的进化奠定了基础。近日发表在《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的研究为“醉猴假说”提供了新证据,并将猿类食用地面掉落水果的行为命名为“拾落果”(scrumping)。
乙醇是天然存在于发酵水果中的酒精形式,许多动物会因食用这类食物而“微醺”。人类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酿造酒精饮料,而谷物驯化可能最初是为了酿酒而非制作面包。进化生物学家提出,腐烂发酵的水果易于通过气味定位,因此能够食用这类果实的远古猿类获得了其他动物避之不及的额外资源。
关于人类祖先何时获得这一能力的关键线索来自2015年一项针对18种灵长类物种酒精代谢基因的分析。研究发现,人类、黑猩猩和大猩猩共享一种使编码酶效率提升40倍的基因突变。假设这一突变存在于它们的共同祖先中,则可将时间追溯至至少1000万年前。然而,科学家缺乏数据证明猿类摄入的发酵食物量是否足以支撑“醉猴假说”。
为填补这一空白,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野外记录中的猿类进食数据,发现非洲猿类(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拾落果”行为占其水果摄入量的25%至62%,而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的猩猩几乎不食用地面水果。这一差异可能与基因突变的存在与否有关。
研究人员认为,灵长类与发酵食物的关系具有深远的进化意义。当人类约一万年前开始酿酒时,其身体早已具备代谢酒精的能力,这一适应性可能正是源于远古猿类的“拾落果”行为。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告别有毒涂层!新型纳米材料让不粘锅既安全又高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不粘涂层材料,其性能与传统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涂层相当,但PFAS含量大幅降低,更加环保和健康安全。这一突破有望解决PFAS在环境和健康领域带来的长期隐患。
PFAS因其碳-氟键的高度惰性而具有出色的防水防油性能,但也极难降解,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质”。它们不仅会在环境中长期残留,还能在生物体内积累,并在食物链中浓缩,与癌症、出生缺陷等健康问题相关。尽管部分长链PFAS已被限制使用,但由于缺乏理想替代品,PFAS仍广泛应用于炊具、防水织物和食品包装,甚至化妆品等领域。
研究团队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俗称硅胶)为基础材料,通过一种名为“纳米级箭羽技术”的创新工艺,在PDMS分子链末端接入最短的PFAS单元(仅含一个碳原子和三个氟原子)。这种结构在纳米尺度上类似箭羽的排列方式,使其同时具备PDMS的生物相容性和PFAS的优异不粘性。测试显示,该涂层对油脂的防护等级达到6级,与商用PFAS涂层性能相当,但因使用的PFAS链极短,不会在生物体内积累。
该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技术为开发更低风险不粘材料提供了重要方向,未来将继续探索完全不含PFAS的替代方案。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穿透尘埃迷雾:JWST首次捕捉休眠黑洞“撕裂恒星”的红外证据
美国宇航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首次观测到多个隐藏在尘埃星系中的潮汐撕裂事件(TDE),为研究休眠黑洞提供了新视角。这项由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合作的研究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标志着人类首次利用红外波段探测到此类事件。
潮汐撕裂事件发生在星系中心的黑洞撕裂并吞噬邻近恒星时,释放巨大能量。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仅记录约100次TDE,且大多位于尘埃较少的星系。但最新研究表明,更多TDE可能被尘埃遮蔽,传统光学和X射线望远镜难以发现。JWST凭借强大的红外探测能力,穿透尘埃层,在四个星系中捕捉到黑洞吸积的明确证据——恒星残骸形成的气体盘围绕黑洞旋转并最终坠入黑洞时,激发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
研究还发现,这些黑洞并非持续活跃,而是长期休眠,仅在恒星靠近时短暂“苏醒”。通过分析尘埃分布,团队确认这些黑洞周围的环境与活跃黑洞的典型特征截然不同,进一步验证了TDE的触发机制。
未来,JWST和更多红外望远镜有望发现更多隐藏的TDE,帮助科学家通过恒星被撕裂和吞噬的过程,推算黑洞质量、自转速率等关键属性。这一突破不仅拓展了黑洞研究的观测手段,也为理解宇宙中物质与能量的极端交互提供了新途径。(刘春)
1、爱尔兰男子疑似捡到中国台湾渔船求救漂流瓶,所涉10名船员已神秘失联四年
2、中方会否参与长和集团海外港口交易?商务部回应,长和控股有限公司
3、美情报机构频繁对我国防军工领域实施网络攻击窃密,美情报机构 网络攻击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