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08:53 作者:烬沧
殷剑峰:资产代币化视角下稳定币的突破性价值与潜在风险
7月18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举办“稳定币的商业机遇:来自业界的声音”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此次会议是复旦大学围绕稳定币主题开展的第三场专题研讨,汇聚了金融学界、区块链产业、金融机构等领域的十余位专家,深入探讨稳定币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发展现状、商业潜力及监管挑战。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级教授殷剑峰在主题发言中提出,稳定币是资产代币化浪潮中的一环,其金融机理与资产证券化相通,但技术特性赋予其可编程、可组合及原子结算等新优势,可能重塑支付结算体系的底层逻辑。他强调,资产代币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系统性风险、道德风险及监管等挑战,需警惕重蹈次贷危机覆辙。
殷剑峰指出,它类似货币市场基金,但最大的缺陷在于缺少最后贷款人支持。而目前美国的GEIUS法案和香港《稳定币条例》,都没给稳定币发行机构这样的支持。他认为,三五年内,稳定币领域很有可能会出现重大变局。
以下为殷剑峰发言全文(已经发言人审定):
我认为,现在讨论稳定币必须清楚一点:稳定币只是资产代币化(RWA)这个大叙事中的一小部分。所谓资产代币化的概念,就是将资产转化为代币(token)的过程,虽然现在热度很高,但从金融原理来看并不是新事物。它和资产证券化在金融机理上其实非常相似。资产代币化是把资产变成代币,资产证券化则是将不可流通的资产转化为标准化、可交易的证券,两者机理相似,面临的监管问题和潜在风险也十分类似。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的银行是负债端,存款利率固定,受《1933年银行法》Q条例保护;资产端则是中长期按揭贷款,能赚取稳定息差。那时候的银行被称为“363银行”:存款利率3%,贷款利率6%,下午3点打高尔夫。
但金融自由化后,存款利率开始浮动,银行面临利率风险。更重要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冲击导致存款流失,银行遭遇流动性风险,因此急需卖掉资产。
另一类重要方面是以养老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它们需要配置长期相对安全的资产,按揭贷款本是绝佳标的,但是缺乏流动性。一边要卖、一边要买,资产证券化就此迅速发展,到本世纪初逐渐演变为所谓结构金融。
第一是系统性风险,无论产品结构设计多完善,都无法规避。
第二是人的风险,或者说机构的道德风险,包括银行过度发放不合规贷款、评级机构虚高评级、投行加杠杆等风险。
第三是监管缺失,资产证券化改变了原先不可流通的银行贷款,使其进入标准化证券市场,但美国多头分业的监管难以覆盖,且缺乏监管合作。
从金融角度看,代币化的核心特点是可编程、可组合和原子结算,这无限接近金融经济学中的“原子证券”概念,能根据需求将任何资产编成所需产品。更关键的是,它触及了传统金融创新从未改变的底层功能:支付结算。以前的金融创新都是提升传统银行主导的支付结算效率,而代币化则是直接“摧毁”这一功能。
目前,Web3.0还不成熟,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落地可能比游戏场景更快。因为游戏业等服务业涉及大量人际交互,伦理、法律、安全要求更严。而工业领域通过物联网实现机器交互,落地阻力更小。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40万亿元,如果制造业全面实现代币化,Web3.0勾勒的世界景象很快就能到来。
不过在现实中,资产代币化的发展面临具体问题。德国提出“工业4.0”强调网络物理系统,本质就是虚实融合。现在这方面,讨论比较多的是香港,内地目前还不允许发行稳定币。对银行而言,在香港搞资产代币化的意义也不大,因为国外利率远高于国内,在国内融资显然更合理。
资产代币化的核心价值是信息流和资产流同时上链并实现智能化,但现在资金流还上不了链。包括数交所的马陆葡萄数据凭证,有没有一种方式,让我们不必追求完美的资产代币化,从经济意义上找到可行路径?
所谓“去中心化金融”存在的问题,和当年资产证券化如出一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中国高铁的崛起,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高铁的进步
3、TA:美职联俱乐部洛杉矶正在尝试引进孙兴慜,美职联 洛杉矶